北京将建造全球领先的机器人产业基地 当前位置: 行业资讯
发布日期:2017-08-28 09:48:55 来源:界面新闻 阅读次数:
北京市计划八年后实现机器人产业收入600亿元,基本建成全球领先的机器人创新应用基地的战略目标。
8月23日,界面新闻记者从“2017年世界机器人大会”上获悉,由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编制的《北京市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路线图》提出,北京将于2025年建成全球新兴的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主要聚焦工业、服务和特种机器人三大重点。
当前市场上的机器人大致可分为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和特种机器人三大类。其中,工业领域的应用多集中在3C制造业(电脑、通讯和消费类电子产品),物流以及农副产品;服务领域的助理、聊天和陪护等机器人种类的市场空间非常大;特种机器人则强调协作和安全,应用主要集中在智能汽车、无人机等领域。
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张伯旭在大会上表示,该目标计划分为两个阶段实现。第一阶段是到2020年北京机器人产业收入达到120亿-150亿元,培育形成10家领军企业和10个研发总部,实施10个工业机器人重大应用项目;第二阶段是到2025年北京机器人产业收入将达到600亿元左右,基本建成全球领先的机器人创新应用基地。
为保障上述目标的实现,北京市将支持优势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设立机器人产业发展专项基金,并建立一批国家实验室和企业技术中心。 同时,该市将实施制造100工程,加大医疗机器人、服务机器人应用力度,建成一批机器人应用示范基地。
北京市是中国最大的前沿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策源地。2016年,北京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实现营收7287.6亿元。在人工智能领域,北京市拥有240多家人工智能企业,专利申请数累计7841项,位列全国第一。此外,北京也聚集等一批在云计算、大数据领域领先的创新型企业,如百度、航天云网等。
在未来八年内,北京市将以中关村为核心,依托亦庄开发区建造机器人产业创新基地和中国制造2025示范区,深入推动京津冀机器人产业协同发展。
“中国将连续五年成为全球第一大工业机器人应用市场,”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表示,今年上半年,全国共生产5.9万台工业机器人,同比增长52%,占全球市场的比例将从1/4提升到近1/3。
虽然机器人国产化市场已从本体开始逐渐完善,但核心零部件和集成技术依然是最大的瓶颈。目前,国内机器人市场很大程度上仍依赖于国外品牌的供应。国内机器人的核心零部件在传统工业制造的水平下呈低端化的特点,满足不了性能上的需求。控制器、伺服电机、减速机是机器人的三大核心零部件,占到了机器人成本的70%。
据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数据,2015年,国内约75%的精密减速器从日本进口,逾80%的伺服电机和驱动主要依赖日本和欧美的进口。
因此,高端工业机器人也是北京市未来八年内的优先选项,其中人机协作、真空结晶、物流搬运等领域是重点发展对象。上述路线图明确,到2020年北京高端机器人的灵活度、精准度和安全性显著提升;到2025年视觉识别、检测模块等功能显著增强,可在人机共存环境中完成复杂任务,核心产品和解决方案具备较强竞争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