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现象显示我儿童用品输欧形势严峻 当前位置: 行业资讯
我国是欧盟第一大进口来源地,2013年中国出口欧盟总额达3702.7亿美元,其中儿童用品是重要拳头产品,主要包括童装、玩具、童车等。但近年来我国输欧儿童用品频因不同形式的贸易保护措施而受限,产业安全已遭受不利影响,三大现象须引起高度重视。
频繁通报影响中国制造形象
2014年1-7月,欧盟非食品类消费品快速预警系统(RAPEX)对我国儿童用品共发起通报449起,同比增加50.2%,“劣质商品中国造”等媒体炒作极易影响消费倾向。通报原因包括化学风险、窒息风险、结构设计安全、微生物风险及易燃性等,其中三方面“顽疾”问题较为严重。首先是化学风险,共涉及168起通报,其中邻苯二甲酸酯含量超标因占81.5%已成首要“毒瘤”,涉及通报达137起,同比剧增121.0%;其次是小部件脱落引起的窒息风险,如童鞋上的装饰件不牢固等,共涉及通报达110起,同比增长13.4%;还有儿童服装的绳带安全问题,涉及通报达96起,同比增长12.9%,小部件与绳带问题是企业在产品设计中容易忽视的细节。
安全评估增多隐含后续风险
欧盟通过数据采集、危险评估、风险表征等步骤对特定化学物质进行安全风险评估,基于上述安全评估的科学性,欧盟往往鉴此直接更新技术法规壁垒,或是修订REACH等法规,提高我儿童用品出口风险。今年欧盟已陆续发布多项高风险因子安全评估报告,如年初的儿童玩具中双酚A安全风险评估报告,提示该物质对儿童内分泌调节活动的影响,欧盟委员会随即修订儿童玩具指令,将双酚A的迁移限量设定为0.1毫克/升,此前该限量仅由欧洲玩具产业自愿执行,并非强制规定;8月4日,欧盟委员会健康及环境风险评估中心(SCHER)发布报告,认为六价铬存在潜在的致癌性,并建议大幅提升玩具安全指令中六价铬的迁移限量要求。
技术壁垒升级增加产品成本
欧盟作为全球技术法规的风向标,儿童用品相关的技术壁垒始终走在前列。如被称为“史上最严格”的玩具标准已正式开始全面实施,对我国儿童用品出口产业带来的冲击正逐步显现。今年年初以来欧盟对多项技术法规进行更新,如4月修订的玩具标准EN71-1,全面加强产品的物理及机械要求,6月又连续发布指令2014/79/EU和2014/81/EU,将双酚A及磷酸三(2-氯乙基)酯(TCEP)、磷酸三(2-氯丙基)酯(TCPP)和磷酸三(1,3-二氯-2-丙基)酯(TDCP)等三种阻燃剂列入限制范围,此外儿童易接触类消费品的铅含量也将被限制。
儿童用品是我国重要的出口产品,多属劳动密集型产业,仅宁波地区涉及生产企业600多家,年出口额超过5亿美元。我国作为全球最大出口国,将长期遭受国际贸易摩擦等影响,为此,检验检疫部门提醒相关企业:
首先应提高质量安全意识以“自保”。积极向检验检疫、行业协会等部门寻求技术、政策帮助,合理规避风险。严格审查产品设计等方面安全,提前发现问题,依外方订单设计出口不可盲目满足客户要求,针对外方设计中存在缺陷,或是客户出于成本考虑而指定强度等物理指标不符的面辅料等,加强沟通,并在合同中对产品设计的符合性等作出规定,维护自身正当利益。
其次要积极应对技术壁垒以“自强”。要及时掌握出口市场技术、质量、安全、环保、包装和标签的相应技术法规,准确把握设计风险,并且加强对标签信息、包装材料、外观卫生等产品细节的监控,并及时关注欧盟通报信息,动态掌握市场关注热点。同时要加强对设计、质量检验等关键岗位人员培训,不断完善质量管理体系,结合技术进步等从源头上确保产品质量。
同时需提升质量控制能力以“自律”。严格把控原辅料的质量安全,切勿为降低成本、缩短工期等原因而盲目使用劣质原料或降低生产工序标准。通过提升自身的检测能力、委托第三方检测机构等方式加强成品质量把关,根据进口国或地区的相关法律法规、产品的原材料构成、产品的生产工艺、产品的用途和市场定位、买家的要求等多方面的因素,科学确定产品的检测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