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贸企业如何应对海外疫情产生的二次冲击? 当前位置: 行业资讯
为了帮助外贸企业恢复生产,保订单、保履约,商务、财税、央行、海关等部门接连出台相应扶持政策,而各地政府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也在积极地帮助企业复工复产,力争将疫情对于企业的风险冲击降到最低。在各地各部门的共同努力和支持下,我国外贸企业正逐步实现稳定的发展。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新冠疫情正以不可预测的速度在全球扩散,有可能对我国外贸企业形成二次冲击。在2月20日之前,国际市场对疫情扩散的程度是低估的。此前市场普遍认为,疫情的影响主要在中国,但随着中国以外地区确诊人数明显增加,市场的担忧也多了起来。2月28日世卫组织将新冠疫情全球风险级别上调为“非常高”。截至3月3日,共有72个境外国家有确诊病例,累计确诊10566人,累计死亡166人。其中韩国和日本与中国存在密切的贸易关系。
在海外疫情暴发之前,经济学家普遍认为,中国经济在一季度走弱后会迅速走出V型反弹的路径,然而,随着海外疫情暴发,这种预期正发生改变。目前国外对于经济增长的预期比国内更为悲观。由于各国医疗条件、应对疫情的态度与方式各异,海外疫情的不确定性大幅增加,不少经济体纷纷下调2020年经济增长预期。若如此,疫情带来的外需不确定性将会对中国外贸企业形成二次冲击。
二次冲击一般从两个途经发挥影响,一是需求方面。受到疫情影响的国家,基于管控的需求,会加强对人员流动的严格监管,在严格监管的条件下,将会导致本国国内需求下降,从而带来进口的全面下降。二是供给方面。虽然中国在全球产业链占据重要地位,但基于专业化分工的要求,中国仍然不可避免地要从其他国家进口原材料,或半产品。而全球疫情的发展,将对这个供应链体系产生冲击,并进而对生产产生影响。以跟中国具有密切贸易关系的日韩为例,若疫情进一步升级,日韩作为我国重要的贸易伙伴,企业停工、物流停运、出口减少将直接影响我国的上游原材料和中下游成品的供应端,部分材料可能出现涨价情况;同时通过材料的供应和价格变化间接冲击到部分产业链上企业的生产和销售。中信证券预计,在中国与日韩贸易涉及的行业及产品中,机电产品、运输设备、橡胶塑料、化工产品、金属制品等受日韩出口影响可能较大。中国向日韩进口最多的产品为机电产品(电气设备、机械设备、电子设备等),分别占国内向日韩总进口额的43.1%和54.3%。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日韩在上游的IC制备原材料、中下游的存储芯片、面板等领域占有很高的市场份额。一旦疫情在这两个国家快速蔓延,将会影响到相关企业的正常生产和运输,从而推升国内相关上游原材料、中下游成品的涨价和断供风险。
因此,面对二次冲击,中国外贸企业必须未雨绸缪,做好预案。企业应采取多方面的应对策略,将二次冲击带来的潜在风险降到最低。
(1)从生产的角度来看,外贸企业要尽量备足今后一段时间生产所需的上游半成品或原材料,谨防疫情全球暴发,造成供应链的中断。外贸企业必须实时关注自己上游供应链国家的疫情进展情况。当前疫情下的全球产业链已经绷得很紧,而很多与中国产业链密切相关的国家现在还没有采取类似中国的遏制举措。但随着确诊病例数不断上升,韩国、日本、意大利、伊朗等国开始出台越来越严格的抗击疫情管制政策,这也意味着短期对全球产业链的冲击可能会越来越大。
(2)从需求的角度来看,外贸企业要重点做好主要出口国需求下降带来的产成品出口减少以及库存增加的风险准备。此时外贸企业可适当转向国内市场。由于中国疫情控制较好,企业生产和居民需求恢复较快,内需大幅度上升,因此外贸企业将部分外需产品转向国内市场,以内需对冲外需的下降,尽量降低外需大幅度下降给企业带来的冲击。
(3)从管理的角度来看,外贸企业应加强内部风险控制,优化制度体系,强化客户资源的整合与管理,提升组织能力。做好与国外相关利益者及产业生态的沟通、理解和协商。对于大中型企业来说,都有数量众多、分布广泛的供应商和合作伙伴,存在较为复杂的供应链管理问题。要加强和供应链上下游合作伙伴的沟通,协调生产,避免因信息不畅、交通阻断、人员不足、原材料中断等原因造成的供应链中断。
(4)从产业链的角度来看,外贸企业应尽量加强全球生产及供应链的多国布局,对冲高度专业化分工带来的单一国家供应链的生产风险。举个例子,富土康在国内的生产由于疫情受到较大的影响,但由于印度的工厂满负荷的生产,对苹果产品的供应并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
总之,疫情对外贸企业的冲击是多层次多方面的,作为外贸企业的管理者,必须时时刻刻保持警戒之心,谨防二次冲击给企业带来的巨大风险。